新闻中心

不良资产处置的四种必备逻辑

创建时间:2025-04-24

当前,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已经显著侵蚀了银行的盈利基础,不良资产处置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。必须树立“价值思维”,充分认识不良资产处置的价值贡献度。以下推文介绍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四种必备逻辑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不良资产处置的意义 
 

 

第一,不良资产是有价值的资产

资产良与不良,其实是相对定价与未来现金流的关系而言的,只要定价精准合理,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潜在价值,这块资产就不应该被打上“不良”的标签。不良资产从业者应该进一步树立“不良资产是有价值资产”的理念,不良资产虽然是风险高、损失大,但是具有不同回收价值,关键是要经营管理得当,以最大限度获取价值回报。已上市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显示,不良资产业务的回报率高达30%,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良资产的内在价值。

第二,不良资产处置是创造价值的经营行为

银当前,盈利增速持续下滑是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。解决这个问题,首先要从“开源”入手,通过经营转型,开拓新的市场、客户和业务,但也要注意在“节流”上做文章,特别是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,尽可能降低资产损失。可以说,破解利润—不良—拨备不确定的三角难题,不良资产处置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还要看到,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新的环境。

第三,不良资产处置是商业银行化解金融风险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

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,既是风险化解的过程,也是信贷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。一方面,通过灵活运用包括债务重组、批量转让、证券化、债转股等在内的多种不良资产处置创新方式,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,净化资产负债表,防范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,这一点在不良贷款生成率较高的时期尤为重要;另一方面,实施不良资产处置,有利于腾出信贷资源和监管资本,并将其投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、有生命力的行业和企业,有利于推动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,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运用投行思维提升不良资产处置

 

     一般而言,不良资产都是银行经营的产物,但处置不良资产不能仅仅考虑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,而是要更多地运用投资银行的理念、工具、模式,联通各个市场、整合各种资源、吸引各类风险偏好的投资者,最大限度地发掘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。

 

一、审慎筛选债转股企业名单

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发展前景良好、技术先进、能够盈利、无不良记录四个条件,按照债务人企业所属的不同产业行业、拟转股企业的行业定位和发展阶段、债权资产的风险类型,建立潜在目标客户项目库。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导向、因负债率过高而暂时处于困难状态的企业,优先选择逾期、次级和关注类贷款。

二、做实专业平台机构

出于效率、资金等考虑,银行一般会选择新设资产管理公司,作为实施债转股的专业平台机构。在平台建设上,要注重充实专业人才,完善运作模式和风控机制,提高经营效能。农业银行率先研究筹备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,拟设立农银资产管理公司,注册资本金100亿元人民币,专司债转股业务。

三、稳妥推进债转股项目实施

坚持试点先行、摸索前进,结合参与各方的意愿和能力,成熟一家、实施一家,防止一哄而上。

四、精准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
资产证券化可以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,是有效处置不良资产的创新型手段,在国际上也不乏成功的先例。20世纪90年代,美国重组信托公司(RTC)运用证券化方式,累计处理不良资产4500亿美元;韩国资产管理公司(KAMCO)也采用证券化方式,处置不良资产44万亿韩元。2015年国内不良资产处置证券化重启,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一条新通道。
五、合理运用债务重组模式

在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,债务重组是一种传统的处置方式。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,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借鉴投行思维,充分发挥银行客户资源广、企业经营情况较为熟悉等优势,通过引入并购方、变更出资人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,优化股权结构、盘活存量资产、化解过剩产能,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,有效化解不良债权风险。近几年,农业银行通过债务重组方式,重组不良债权2806亿元,覆盖钢铁、水泥等十余个产能过剩行业,涉及企业3022户,有效“活化”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。此外,商业银行还可以在监管部门政策指导下,通过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等创新方式,进一步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,提升处置能力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不良资产处置的协同新策略

 

一、深化外部行司协同

行司合作批量转让是不良资产处置创新之举。但当下,随着业务发展,受让主体有限、竞争不足、资产价值难挖掘等问题浮现。尤其在不良资产生成快、供大于求时,买方市场主导,不良资产折让大,大型银行受偿率仅 2 - 3 折,严重侵蚀利润。亟需深化行司协同,破解困境。

二、强化内部部门协作

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实操中,资产处置部门常单打独斗,这是 “部门银行” 弊端,影响处置成效。各部门应整合资产处置、风险管理等职能,构建前后台协同、部门联动机制,凝聚合力,推动处置向纵深发展,追求回收价值最大化。

三、积极引入数据挖掘技术

构建不良资产处置历史数据库与分析模型刻不容缓。借助数据统计、计量模型和信息技术,搭建科学分析评估与估值定价模型,以量化分析为不良资产诊断与管理提供坚实支撑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关系权衡

 

一、平衡处置创新与风险管控

不良资产处置旨在化解风险,可处置创新若缺乏管控,极易引发次生风险。新领域、业务、流程往往制度规范不足,操作稍有差池,便可能诱发新风险。银行务必严守法制轨道,审慎、稳健、合规地推进创新,确保风险可控。

二、权衡市场化处置与自主清收

批量转让、证券化等市场化处置虽能快速 “出表”,但银行损失较大,回收率低于自主清收。银行不可过度依赖市场化手段,应兼顾不良管控与经营利润,在处置速度和收益间找到最优平衡,结合自身清收与市场化方式,实现最佳组合。

三、兼顾服务实体经济与维护金融债权

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不能仅顾自身,一味抽贷压贷。要着眼服务实体经济,助力基本面良好的企业脱困发展。但同时,需警惕逃废债行为,加强与各方沟通协作,发挥金融债权人委员会作用,维护金融债权与存款人利益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良资产的新机遇与破局之策  

 

 

一、处置方式多元,政策助力创新

过去,不良资产处置依赖银行催收与司法清收,四大 AMC 成立助力国企改制与银行上市。如今,行业迈向商业化,处置模式不断创新。债转股模式更新,ABS 引入多元资金,债权转让模式多样,通过收益权与所有权分离,平衡各方利益,为不良资产处置注入新活力。

二、资产质地优良,市场流动性增强

不良资产并非 “不良”,在资产荒背景下,其抵押物多质地良好。银行抵押贷款审批严谨,债权法律关系明晰,抵押率充足。这使得不良资产处置成为新风口。但随着众多从业者涌入,同质化竞争加剧。从业者需结合自身优势,在地域、行业、合作等方面挖掘机会,创新业务模式,方能抓住机遇。

 

 

 

推荐给您